投稿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卧龙区文明网 | 南阳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卧龙区文明网!

身边好人

您的位置:首页 » 身边好人
高道新:42年 保卫一所校园

2018-04-04 09:08:06   卧龙区文明网

  

高道新和孩子们在一起

一到春天,卧龙区英庄镇官寺村小学就成了繁花和绿树的世界。

白花朵朵的含笑,红花满枝的海棠,成团成簇的紫荆,暗香涌动的元春……枇杷树长出翠绿肥厚的枝干,楸树摇晃着满头低垂的绿叶,就连那一棵棵广玉兰,在捧出一枝枝硕大粉白的花朵后,也抽出迎春的新叶。

60岁的老校长高道新,踱步走在这春花树林间,偶尔弯腰捡起地面上的一片纸屑。课间去厕所的学生看见他,纷纷举起小手敬礼。头发花白面容清瘦的老校长,也颔首微笑一一回应。

42年了。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迎来一拨又一拨老师,这所他亲手翻修扩建的校园,也几经旧貌换新颜。唯有他,就像亲手栽下的那些老树一般,在一路风雨中把根深扎土地,将叶擎向蓝天,用大半生的教书与育人、沉默和倔强,见证着这一园的春华与秋实。

从民办到正式—— “学校,就是一个村的希望啊”

身为校长,高道新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他的校长办公室和学校会议室是同一间房子,破旧过时的桌椅柜子里,堆放着各种材料。“这多好,开会不用跑腿,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来找我,都方便。”他挠挠耳际花白的头发,笑呵呵地说。

农村学校艰苦,办公场所紧张,很多老师常年住校,高道新的家就在官寺村。为了方便年轻老师吃住,他压根儿就没有要办公室和住室。即便如此,他依然是在这所校园里待得最久的人,不管是论资历,还是论时间。

说起这所自己奋战了大半生的学校,高道新喜欢以“我学校”开头,俨然介绍此生最大的骄傲。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来到这里当民办老师,一晃42个年头过去了。彼时,这里还只有三排老瓦房,上早晚自习都是点煤油灯,一到刮风下雨教室就七漏八淌。他站在风雨飘摇的教室里,教语文,教数学,教品德,一天得12分的工分,享受和大队书记一样的优待。直到1977年,他才领到实打实的工资:一个月5块钱。

1992年转正之前,工资从5块涨到67块,和“啥课都教”的辛苦相比,显得有些少,但他很知足:“能在学校当老师,别人都要高看一眼的。能给学生讲知识,自己也觉得很充实。不要小看乡村小学,那可是一个村的希望啊。”

正是这种自我肯定又不计得失的心态,让他和他的同事们,坚守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小学里,启蒙一代又一代农家子弟踏上奋斗的征程,跳出农门和固有阶层,活出自信和阳光,拥抱希望和梦想。

从官寺村小学走出的学生,有的成了博士后,有的成了部级官员,还有的投身商海,身价数千万,带富一方人。“这里自古尊师重道,别看我学校不大,可有着悠久历史呢。”他站在校园内刻有《官寺完全小学兴校记》的石碑前,挥舞着大手说。

从老校到新园——“谁影响孩子学习,谁就是和我过不去”

官寺村小学校园内180多棵树,除了两棵是百年老树,其他都是高道新亲手移栽培育。和这些树一起在校园内拔地而起的,还有教学楼、办公楼和幼儿园。“这片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高校长都清清楚楚。”英庄镇教办室的陈祖武说。

在官寺村,有三则高校长开疆土保校园的真实故事,流传甚广。

一个是,应广大村民的要求,官寺村准备在小学院内筹建幼儿园。但学校原来只占9亩地,要建幼儿园必须得征地。高道新看中了学校东北角的三块地,一有空就和村支书做村民的工作。“征地不难,难的是钱。”回忆起往事,高道新一拍大腿,“咱一个村小学,哪儿有钱。”

三番五次地做工作,不厌其烦地讲道理,把价格从每块一万讨价还价到八千,然后又从八千讨价还价到四千。2011年,学校花一万五千元征用了那三块一亩二分地。两年后,村幼儿园拔地而起,适龄孩子不出村口就能上幼儿园。后来,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征了三亩多地,为孩子们征来了操场。9亩老校终成占地15亩的新园。

另一个,是2012年,有人要在学校旁建砖厂,高道新听说后,慌忙去制止。对方不听,执意要建。高道新就把他请到教室里,听听噪音如何干扰得正常上课都无法进行。对方最终悻悻搬走。

还有一个,是2013年,又有人要在学校旁建养猪场,审批都拿到手了,挖掘机也来了。气急之下,他怒斥道:“娃儿们在这里读书,你这臭烘烘的像啥?只要你敢继续建,我跑到北京也要告你!”对方看他来硬的,只好败下阵来。

“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亲。事发后,他们一开始看见我就像看见了仇人。时间久了,他们也明白咱没啥私心,老远就给我打招呼。”他停顿了一下说,“这些年,我立场非常明确,谁影响孩子们学习,谁就是和我过不去。”。

官寺村小学的孩子们,没有辜负老校长的捍卫和守望。这所距英庄镇四公里的学校,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评估位于镇前三名。时代洪流下,很多乡村小学都在萎缩,而官寺村小学的规模和生源一直在壮大。全校260多名学生,其中60多名来自他乡他村。

从壮年到退休——一辈子,一所校,内心无怨无悔”

在英庄镇上班居住在南阳城的陈祖武,给记者讲这样一件小事:前年春节,高道新进城给学校的孩子们购置图书。买完书,已经中午了,就给他打了个电话,邀他出来到路边牛肉汤菜馆吃拉面。见面后,他问老校长怎么来的。答,坐班车来的。他两眼一热说,那这拉面还是我请吧。

“从村里到南阳,坐班车要11块钱。要是包辆车,得一百多。”陈祖武扳着手指算,“高校长说,能省一点,就能给孩子们多买两本书。” 老校长的节俭和朴素、公道和真诚,也感染了学校的年轻老师们。他在学校空地里开辟了菜园,种出各种时令蔬菜让住校的老师们采摘。他制定灵活激励的绩效政策,哪个老师教书有方待生如子,哪个老师拿工资高。他也是全镇第一个给教师住室安装空调的校长。在他看来,留住了优秀的老师,就等于给孩子们留住了希望,给全村人留住了宝贝。

“校长的素简和诚意,是一代乡村老教师的缩影,也是我们这代人学习的榜样。”任教3年的刘凯绚,是90后,老家禹州,通过招教考试来到官寺村。她说,就像学生喜欢老师就会热爱学习一样,老师敬畏校长也会更爱学校和教书。 而在夫妻两人都在学校任教的汤清正看来,老校长身上的风骨与厚德、赤诚和坚守,不仅影响着孩子们,也感召着老师们。

“只是做了一位老师该做的事儿。”大步行走在春色满园的校园里,高道新说,“一辈子,一所校,内心无怨无悔。” 这个春天,60岁的高道新已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位荣获过“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和“卧龙区十佳校长”等个人荣誉的老校长,用42年的芳华走完了自己的教育长征。他舍不得学校,学校也需要他。英庄镇教办室聘请他当名誉校长,继续守护这所乡村校园。 这对他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因为,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前,他早已开启了另一项计划:把学校门口的一块荒地征过来,平整成水泥地,让家长们有个有序接送的场所。(本报记者 刘 娜 通讯员 屈连文 文/图)

责任编辑:卧龙区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