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卧龙区文明网 | 南阳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卧龙区文明网!

卧龙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卧龙文化
南阳:传承“非遗” 青年在行动

2017-08-24 09:20:12   卧龙区文明网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保护“非遗”,就是保护南阳文化、传承南阳精神。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南阳市许多青年不仅在学术上研究“非遗”相关课题,而且还开发出了具体项目。他们说,非遗传播要从青年做起,希望影响更多青年重视“非遗”、保护“非遗”。

  “非遗”开课 学子追捧

  2009年全市通过普查收集到“非遗”线索近20万条,调查项目近两万个。毫无疑问,南阳市是“非遗”资源大市。在人们的关注下,一些“非遗”项目也在媒体的报道中进入公众的视野。

  如今南阳市几所高校也纷纷把“非遗”项目列入学生的选修课程,此举也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学子加入到学习、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中来。

  南阳师院是南阳市较早开展“非遗”课程的学校。

  南阳师院党委副书记刘明阁告诉记者,学校把“利用大学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教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理念落实在教学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把“地方戏曲”、“汉代音乐”等研究成果引入课堂,现已形成了教材、教法、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等设施完备的教学体系。2009年南阳师院还申请到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同年,南阳师院又开设了“地方曲艺和板头曲”课程,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板头曲”传承人宋广生、“南阳大调曲”传承人黄天锡为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南阳师院音乐学院冯建志教授,是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学校自开展板头曲和大调曲等传统曲艺的选修课以来,受到大量学子的追捧。家在驻马店市的赵迪是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大一新生,她自幼喜爱戏曲表演,入学后得知学校有大调曲的选修课,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通过学习,赵迪慢慢就因迷恋而无法自拔了。赵迪表示,她要把自己学习的大调曲带回老家去,让更多家乡人领略南阳地方曲艺的神韵。

  “非遗”传承 关注创新

  “南阳三件宝:烙画、玉雕、出师表”。作为“非遗”项目,烙画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孙保瑞如今把烙画这项传统技艺,经过研究创新,发明了快速烙画器,又和搭档冯跃京一起发明了冰火烙画。2016年,这两项发明专利引起了央视的关注和报道,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孙保瑞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小幅烙画一个人一天最多烙出两三幅,如果用快速烙画器,一天能烙一千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数百次试验,他们用喷火枪代替传统火笔,用冰块遮挡画面,把冰与火作为烙画主要创作元素进行创作。画板上,冰块在喷火枪的轰鸣下产生强烈分解,冰火温度瞬息变化,和其他材料一起撕裂着画板,留下了丰富的灼烧符号。这些符号变化无穷,为南阳烙画增添了新魅力。

  孙保瑞不仅自己研究烙画,还在南阳理工学院积极开展烙画培训课,校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可以来学习烙画的制作工艺,不到两年的时间,孙保瑞指导的学生就达到数百位,其中还有韩国远道而来的留学生。

  “非遗”未来 薪火相传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也注意到这点。近年来,在政府和相关文化部分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了年轻一代。

  采访中,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纷纷表示,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非遗的未来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南阳日报 王鸿洋)

责任编辑:卧龙区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