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卧龙区文明网 | 南阳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卧龙区文明网!

卧龙志愿

您的位置:首页 » 卧龙志愿
爱心,在这座城市里飞扬

2017-08-22 12:40:30   卧龙区文明网

  

    一只萤火虫固然没有多大的光源,但一群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再黑的夜空也会闪亮起来。

    2008年,几位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为了共同的梦想——慈善,组建了爱心飞扬网站。到今天,“爱心飞扬”早已不只是一个网站,更是一个拥有近千名志愿者的庞大团队。多年来,他们凭借网站这一平台,为爱心插上翅膀,让小善汇聚成大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4月,“爱心飞扬”成功举办各类爱心救助活动上千次,共募集救助资金、物资1014万余元,救助孤寡老人和濒临辍学及贫困学生万余名,为孤寡老人修建新房10多间,为市(县、区)50多所学校捐赠图书和光盘30000多册(盘)。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记者走近爱心飞扬团队3位骨干成员王炳奇、谭浩和李淑英。坐在李淑英的小店里,于人来人往的喧闹中,听他们聊着心中的公益梦想和爱心团队,常常不自觉间被感动。


李淑英看望南召先心病小女孩林娇娇(左)(资料图片)

    由几人到近千人,网站为爱心插上了翅膀
    “记不清是哪年了,2001年还是2002年,我开始做公益。”作为“爱心飞扬”的发起人,今年40岁的王炳奇曾经历过失业的低落和创业的艰辛,在最艰难的时候,是朋友的帮助让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日子稍稍好过一些,他开始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最初做公益,王炳奇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在一次参加公益活动中,他结识了同样有爱心的志愿者张万斌、谭浩和孙小霞。素不相识的几个人,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一起奔走在扶贫救困的路上。
    “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一次救助西峡失学儿童的活动中,王炳奇他们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薄。精通电脑的他突发奇想:建立一个爱心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慈善,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张万斌、谭浩和孙大姐等志愿者的一致支持,2008年年初,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爱心飞扬网站创办成立了。
    “爱心飞扬”成立后,王炳奇更忙了,他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公益慈善上:维护网站,为受助者发布救助帖、视频,组织募捐活动,爱心款项公示……让他欣慰的是,五年间,“爱心飞扬”在民间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一团队里,由最初的五六人到几十人、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人,因为一颗帮助别人的善心,大家走到了一起。
    “这个社会并不缺乏爱心,‘爱心飞扬’就是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大家的爱心插上了翅膀。”在王炳奇眼里,爱心就是一盏灯,一经点燃就会照亮周围所有的人,会吸引越来越多人慢慢靠近。


王炳奇在网站发布救助帖

    从17个到350个,公益助学的雪球越滚越大
    48岁的谭浩,是受人尊敬的高中语文教师,也是“爱心飞扬”的主要负责人。
    从事教育多年,谭浩深知上学对孩子一生的重要影响,再加上他出身农村,深知农村孩子上学的不容易。“最初的助学,只是零星的,真正大范围做公益助学,是从2010年开始。”谭浩回忆说,那年7月,淅川、内乡遭遇特大洪灾。灾情发生后,他先后四次和志愿者一起将募集来的救援物资,送到淅川寺湾、荆紫关等受灾群众手中。
    在寺湾发放救援物资时,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怯生生地问他:“叔叔,有没有书?我不要吃的,我想读书。”看着孩子渴求的眼神,谭浩的心颤抖了。当志愿者们离开时,谭浩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10多天。洪灾过后,有的道路冲毁了,汽车过不去,他就一路步行挨村挨户去做走访。“那年,我一共走访了20个贫困学生,因为筹集的资金有限,最终救助了17个学生,发放助学款34000元。”谭浩遗憾地说。
    这以后,公益助学成了“爱心飞扬”的主要救助项目,在教学之余,谭浩和志愿者们一起深入各县区走访学校、贫困家庭,给学校赠送图书、光盘,给贫困学生发放助学款,被资助的贫困学生也由2010年的17个扩大到如今的350个。
    今年年初,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网友向“爱心飞扬”捐出10万元爱心款,专门用于救助贫困学生。“我们共汇总了来自各县区的181个贫困家庭的学生资料,已调查落实80多个,就目前情况来看,资金缺口比较大,期盼更多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参与。”谭浩真心地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可以开花、结果。


谭浩到西峡回龙寺小学捐赠图书(资料图片)

    从沐浴爱到传递爱,慈善的种子开出满树繁花
    “其实,一开始做公益,我是有私心的,是为了孩子。”一聊起公益,李淑英就主动“检讨”说。
    2008年网站一成立,李淑英就积极网站组织的公益活动。“那时候,儿子刚刚五岁,女儿还没出生,最初的念头就是想让孩子接受接受教育,从小播下爱的种子,希望孩子长大后拥有一颗正直、善良、仁爱的心。”李淑英说,当时是小爱。
    然而,在后来的志愿者下乡走访中,面对孤苦无依的老人和孤单无助的孩子,李淑英的心灵饱受震撼。那一刻,她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也是在那一刻,她才真正地投身到了公益慈善中去,不求名利,不图回报,实现了从小爱到大爱的蜕变。
    李淑英做公益,离不开老公张贵乾的大力支持。五年前,现在的小店还没有开张,老公干工程资金周转紧张,李淑英在家招呼孩子,自己不挣钱,还时不时地向外捐钱,就是这样,老公也从没反对过她做公益。平时,老公和两个孩子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今年春节过后,听说一些农村孩子没钱读书,两个孩子慷慨地把自己的2000元压岁钱捐了出去。
    在所有被资助的孩子中,陈响是李淑英记忆最深刻的一个。2008年年年底,在南召县救助贫困学生时,李淑英无意中得知高一学生陈响本就救助之列,因主动把机会让给了更困难的学生而没有获得资助,当即毫不犹豫地表示:“这孩子,我管了!”就这样,李淑英开始对陈响进行一对一的救助,每年定期给他寄去4000元生活费,直到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后我再寄钱,那孩子都给退回来了,他说谢谢我这么多年来的资助,现在自己上大学了,可以靠勤工俭学读完大学。”说起陈响,李淑英笑语盈盈。“这孩子懂事、自立、感恩,上大学后不但不再接受资助,还用自己勤工俭学省下来的钱去帮助别人。”
    慈善像一颗种子,它会在不经意间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并且开出满树繁花,为更需要的人送去融融春意。李淑英说,爱心在接力传递,这就是她作为一名志愿者最高兴、最欣慰的事情。(南阳晚报记者 于晓霞)

责任编辑:卧龙区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