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卧龙文化2020-10-12 09:11:59 卧龙区文明网
有一种诗意,叫南阳。这不仅仅因为这片土地上孕育出过历代诸多诗人,也不仅仅因为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璀璨的名家诗篇,还因为新时代的一场诗词大会,搅热了这片一直弦歌不辍的人文道场——10月10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河南赛区最终一轮选拔在南阳举行,南阳及来自河南其他地市的诸多诗词爱好者有了站在央视舞台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机会。经过初赛、决赛脱颖而出的近200名选手,在本次选拔中竞争“百人团”门票,胜出者有机会作为“百人团”成员参加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节目的录制。
本次选拔赛为央视现场选拔,由央视栏目组会同评委组进行。自我介绍、飞花令比赛、试题问答,既有同场竞技的实力之争,又有个人诗词素养的内涵展示,诗词飞扬中,选手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诗词储备量、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特色,也充分展现了河南省特别是南阳市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得到了评委组的一致好评。
自信登场
面试紧张有序
面试选拔现场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在选拔现场,一对父子引人注目,周录恒、周宛辰父子俩不仅同戴眼镜、同穿西装,还同场竞技,在飞花令环节,对飙起了含“年”“云”“夜”的诗词,丰富的诗词储备令人惊叹。
周录恒是《作文指导报》主编,他酷爱读书,小时候家里盖新房买了几大车水泥瓦,瓦上粘有报纸,他如饥似渴,硬是把瓦片上的报纸读了个遍。他喜爱中华诗词,背诗千余首,并发表过有关诗歌的论文。为了把诗歌的种子埋入更多孩子心田,20多年来,他坚持义务讲学,已在全国20多个省举办公益讲座2000多场,听众达数百万人。当然了,他也非常重视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诗词教育,儿子周宛辰今年10岁,已会背700多首诗了,他们常边传篮球边背诗,既背了诗又锻炼了身体。前不久,父子俩还参与了央视举办的《中秋诗会》线上答题环节,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
我们是诗友
选手刘博鑫和刘博宇同组面试,他们俩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若不是评委老师发现他们的报名表除了名字、年龄不一样,其他内容全部一样外,还不知道这两个小男孩竟然是亲兄弟。哥哥刘博鑫说,因为时间太紧,爸爸就偷懒把需要填写的信息复制、粘贴了一下,没想到他们俩竟被分在一组。此话引来大家一片善意的笑声。刘博鑫说,他们兄弟俩都特别喜欢诗词,也爱对飞花令,“对抒情诗的话我赢,对山水诗弟弟会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来自内乡县赤眉一初中的李嘉瑶是个爱笑的女孩,一脸阳光温暖的笑容,不过,在赛场上,怎么评委老师一句话就把她说哭了呢?
现场点评
赛场上,李嘉瑶落落大方,表现不错,诗词储备量和个人特色明显,无论是介绍自己还是飞花令环节都面带笑容。这个阳光女孩引起了央视栏目组老师的注意,在提问了她几个问题后,问起她的父母时,小姑娘顿时眼圈一红落泪了。她说,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工,每天忙碌着在建筑工地刷墙,常常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懂事的李嘉瑶回家后会主动把粥煲好、把菜洗净,尽量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之所以流泪,就是因为想到父母不容易,她说自己一定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南阳“小诸葛”,背诵《出师表》
前来参赛的小选手中,不少人选择了汉服,颇有古风古韵。其中,来自市十五小的刘益宁更与他人不同,他的衣着打扮,一看就是“诸葛亮”。刘益宁说,自己经常跟随大人到卧龙岗游玩,很喜欢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在飞花令环节,以“春”为令,几名选手你来我往数分钟后,因不时有人“卡壳”,评委建议选手以举手方式进行,刘益宁频频举手,说出许多与“春”相关的诗词,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诗词储备量的确非常大。在现场,刘益宁不仅能背出《出师表》,当评委老师让他另背一首与诸葛亮相关的诗词时,他还脱口背出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建,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亲切交流
台上是对手,台下是诗友
不学诗,无以言。对南阳的小选手而言,诗词大会既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又让他们充分领略到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并通过诗词大会结识了新朋友。
淡定自如
进赛场前,来自油田五小的肖予涵便和即将同场竞技的其他选手摆起了自信的姿势,经过初赛、决赛再到此次面试,这些热爱诗词的小选手们迅速熟络起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肖予涵说:“诗词让我成长,让我遇见最好的自己,也遇到了最好的朋友。”等待上场前,同样8岁的徐钰杨和徐绍庭穿着汉服,在一起开心地玩耍,以为他们是兄妹或同学,谁知一问,原来一个是市十七小的、一个是市十五小的,就因为参赛大家才成了好朋友。“我们两个都姓‘徐’,是好朋友的缘分。”活泼的徐钰杨说。面试中,两个孩子与其他大哥哥、大姐姐同场竞技,也是淡定自如。“题目不难,我能背四五百首诗呢。”徐绍庭说。
来自登封市的柳俊贤是位语文老师,她非常热爱诗词,也很重视对学生的诗词教育,常利用微信群让孩子们每天打卡学习诗词。每当看到诗词,她就像看到了一位老朋友。去年她曾带领学生参加过一次诗词大会,这次特意请假到南阳参赛,希望可以有机会进入“百人团”,展示自己,并结识更多喜欢诗词的朋友。
诗词有力量,激活我诗心
来自市第六小学的尹柏涵,虽然是同组参与面试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说起话来非常自信,成功地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他说,目前自己的诗词积累已经有五百首了,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杜甫有家国情怀,他的许多诗为民说话、反对战争,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诗很浪漫,我也很喜欢。”尹柏涵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每次读诗词之前都会先告诉他诗词的含义,再让他背诵。评委老师随机挑选了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让他解释背景,他说得头头是道。
南阳“小诸葛”
像尹柏涵一样,诗词的魅力激活了不少孩子的诗心。来自市十三中的周子茗说:“古诗词非常有韵味,每次通过读诗词就仿佛在和诗人进行一次交流,那种感觉非常美妙。通过读诗词,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感受当时的社会现状。”
少年多才俊,重来未可知
作为中华文化长河里的瑰宝,任岁月更迭,经典诗词依然闪耀着醉人的光芒。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一轮轮赛事后,不少南阳小选手显然在历练中成熟淡定了很多。
开心参赛
从面试现场走出来后,一位杨姓小选手面带微笑地说,“参加决赛时有点紧张,面试时就从容了不少。”问他感觉自己有没有希望入选“百人团”时,他说:“能不能入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展现了自己,也让自己成长了不少。”问起另一名女选手成绩时,她表示,能入选当然好,如果选不上,明年还会再战,“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些选手们在传承中华诗词的同时,也展现着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南阳日报记者 李萍 崔培林 王延娟)
责任编辑:卧龙区文明网
文明播报
更多>>